|
|
|
桃園機場電子圍籬專案,外界看到了中華電信優異的系統整合能力。因應行動電話與網際網路的廣泛運用,中華電信從台灣最大通信商轉向『攜手策略合作夥伴,合作提供優勢產品與服務,成為市場主導地位之Cloud Solution Provider』為目標。隨著台灣雲端市場軟硬體整合時代的來臨 ,中華電信也力邀台灣軟硬體商共襄盛舉,共同提升台灣雲端產業競爭力! |
|
|
桃園機場於2013年創下3,000萬年旅客人次後,躍升成為亞太一線重要機場,在一、二期航廈更新以及第三航廈預計2021年完工之後,預估未來每天有超過500個航班進出,不但可有5,800萬人次年旅客量,還將為台灣帶來1.7 兆元的經濟效益,引領台灣的經濟遨翔。面對如此龐大商機,如何保護機場航班安全起降,成為最重要課題。
打造高效率機場 安防需要智慧整合
為確保機場的安全性,承接界圍安防─電子圍籬專案的中華電信,採用美國軍規電子圍籬(e-Fence)地面監控雷達,充分掌握管制區內人、車及航空器的動向。並於南北登機長廊各裝設一台遠距高倍數彩色熱感攝影機,可監看辨識3公里遠之影像。
主責工程的中華電信北區分公司桃園營運處總經理陳清培表示,透過電子偵測、運用攝影機做空測偵測的電子圍籬,不只是安防維護,更重要的是可以做到預防。「如果是過去實體的圍牆,必須要靠人工隨時巡邏監視,但現在透過電子科技,只要任何一點有歹徒不法意圖,感測警報就會發生聲響,警示歹徒行為並放棄而離開,這就是預防性。」他說。
但如果真有歹徒入侵時,該如何處理?該系統設置光纖防衛入侵偵測系統及監視攝影機,由工作人員坐在中央控制中心,透過大型螢幕就能即時查覺有人爬牆入侵機場,除了警鈴提醒,維安人員也會立即接獲通報前往攔查。
陳總經理表示,「處理過程中會產生調度控管,所以我們整合既有設備及新增監視攝影機,經由整合操作平台系統,可收集監控訊號、火警訊號、影像、事件處理及告警訊息,並具有事件分類、處理優先順序等SOP、緊急應變處置措施功能,可以提供機場營運控制中心、航務處、航警局等相關權責單位即時監看及調閱歷史影像。」
除了廣設攝影機,為了減少必須隨時監視的人力,中華電信也設計了智能的集成控制系統平台,可以減少機場裡包括保安人員、維護人員等人力需求。陳總經理說,這些都是採用中控模組化的設計,未來若有其他設備需求,隨時都有擴增的空間。
客製整合能力 創造品牌更大價值
機場電子圍籬專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個來自向美國採購軍用規格的雷達。中華電信表示,在得知該項產品獲美軍釋出,以及桃機專案的需求後,先是向NCC申請,並透過美國方面長達數月的審核調查與相關作業後,才終於在今年引進台灣的桃園機場。
「中華電信的品牌,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大作用。」陳清培總經理指出,引進的雷達是軍方管制品,即使開放商業買賣,仍然擔心買方用途。他說:「得知是台灣的桃園機場使用,而且由電信商做整合後,他們就比較放心。國際賣主還是會考慮品牌啦。」而且,調查了這麼仔細,美方仍要求未來每年都要來台確認設備及相關軟體是否符合使用,可見美方對此產品的重視。
桃園處企業客戶科經理邱良章則分析,中華電在這個專案雀屏中選的主因,品牌之外另有兩大優勢,一是客製化的規劃,另一個則是中華電的整合能力。
負責執行安防工程的邱經理解釋,由於生產相關設備的廠商多如過江之鯽,中華電信不希望在這個領域裡與廠商做競爭,而是提供客製化規劃,針對客戶的需求,尋找合適產品整合之解決方案,做出真正能解決客戶需求的東西。
隨著智能化、自動化及便利性的需求,許多機構單位提出更新計劃,「但原來的設備都還在使用,如何將新舊設備整合在一起,達成新的功能應用,而且還能順暢,這就是中華電信重要的整合能力。」邱良章經理表示,桃機專案裡監視系統攝影機來自國外大廠,雷達是美規的,長距離的攝影機則又是另一個國外廠牌,如何把這些不同的廠牌產品整合,還要把桃機裡既有的系統加入,讓所有功能都能達成應用。邱經理說:「目前不論是機場運作使用或外來的參觀單位,都認為這套系統非常成功。」
桃園營運處陳清培總經理則強調,最重要的是中華電信長期執行ICT相關研發與建置,已紮下豐富的經驗。他說:「就像是傳統的『老師傅』,中華電信做過太多的案子,資深的工程師只要看一個點,就知道後面應該怎麼做。如果不是擁有豐富的經驗,遇到問題根本不知如何處理。」
整合ICT產業 共創在地化商機
原為交通部電信總局營運部門的電信局,於1996年7月1日改制成立中華電信(股)公司,成立時主要業務涵蓋固網通信、行動通信,以及 數據通信三大服務領域。由於近年全球電信商受OTT服務影響,無論在訊息或語音的營收表現上皆出現下滑跡象,為力挽狂瀾,各大電信商紛紛轉向創新商業,中華電信也在通信事業外,透過結盟、合作積極開發行動商務、網路 應用,以及寬頻影音多媒體等新穎服務,擴大電信網路與資訊科技整合運用。2007年成立企業客戶分公司,各營運單位還另成立企業客戶科,專注於資訊通信整合服務 (ICT) 和次世代網路 (NGN) 應用服務之開發,以整合中華電信固網、行動、數據之完整企業 ICT 解決方案,為客戶量身打造最符合需求的一站式服務。
根據產業研調元京投顧分析,台灣系統整合商主要在整合伺服器、儲存設備、網路設備及軟體應用,早期系統整合商來自軟硬體銷售的營收比重較高,但隨著軟、硬體標準規格逐漸統一,反而依客戶不同需求所提供之服務變得重要後,自2005年起系統整合商營收比重便出現巨大變化,軟硬體營收紛紛下降,服務比重則大幅提高至70%,由於此部份在建置完成後也僅需負擔人力成本,因此在客源不斷擴大、成本相同情況下,毛利貢獻度極高。
台灣經營系統整合業者並不少,很多業者在營業比重出現變化後也都想往「服務」的方向進行,但是,熟悉產業動態的業內人士指出,這之間的技術並不是想轉就能轉,「專案控管就是一個大問題,必須具備開放工具、軟體應用、人才等,並且要整合的事務也越來越多。」
業內人士指出,這個產業存在一個假象,就是軟體開發工具愈來愈多,但客戶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系統商的利潤並非愈來愈好。業內指出:「許多業者還是用過去的思維在思考,以為可以靠人脈去請託,但越來越發現不能只靠人脈,如果系統不好用,現在的客戶是不會講人情這一套的。」
依此觀察,中華電能順利轉型成功,在中華電服務多年的桃園營運處企業客戶科科長林瑞鑫表示:「目前桃園中小企業約有四萬多戶,中華電信派有專員服務的就有八千多戶,其他也有一千多名桃園區員工專人負責,中華電信之所以能夠獲取客戶認同、提供優質的服務,就是因為在地化,每個點都有專人、專門服務。」
在地化知名案例,除了桃機電子圍籬專案,中華電信研究所與桃園縣警察局共同研發完成全國第一套即時行車軌跡檢索系統─雲龍專案,則是中華電信桃園另一個知名的在地化專案。林瑞鑫科長說明,該專案以桃園縣警察局『天羅地網監錄系統』豐富的規劃建置經驗,結合中華電信研究所及英業達等桃園縣在地企業等產官研三方合作,研發完成『雲龍系統-雲端智慧型影像檢索服務』,可跨攝影機進行歷史車輛行車軌跡檢索及特定車輛即時行車軌跡追蹤,協助警方縮短辦案時間。
雲龍行車軌跡系統也能與其他E化系統結合,例如發生銀行搶案時,報案民眾將車牌、顏色告知e化報案系統,報案系統結合雲龍行車軌跡與警車定位兩套系統,就近派遣距離最近的警員前往圍捕時,警員在途中便可經由手中的行動載具讀取相關資料,後端系統還會預測歹徒路線提供警員參考,讓員警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逮捕。
開放合作投資 創造雙贏賺大錢
「桃園航空城計畫」總開發面積超過4,500公頃,預估總投資建設高達5千億元,由於計劃打造台灣最大智慧城,桃園成為ICT產業搶進重鎮。「這些設備商或可加入成為我們的策略商,因為我們會在客戶提出需求時,規劃合適的產品並搜尋相關供應廠商,透過整合將它包裝成一個客戶需要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不排除除任何的合作夥伴。」陳清培總經理不僅在管理人事上作風親切,在尋找在地合作夥伴上,也有圓融的操作。
「中華電信內部有一套合作廠遴選的機制,每一個企客的合作廠商都可以參加,而且提報遴選的廠商都會在中華電系統上呈現,不論任何一處營運單位都能搜尋到這些優質廠商,只要跟中華電合作過的廠商,未來出去都沒問題了。」對於中華電品牌的保証背書,陳總經理信心滿滿。
這樣的思考模式,實際是貫徹了企業董事長的經營思維!中華電董事長蔡力行今(2014)年度上任後,面對媒體提問對未來展望時提到,中華電信過去擔負許多政策任務,甚至協助產業發展的角色,如何在不搶廠商生意又能讓中華電信把創意變成錢?最重要就是要創造「機會雙贏」,由中華電信扮演媒介出海口、掌握通路,至於中華電信比較不會、年輕人比較擅長的,中華電信會採用比較開放的投資、合作或者併購。
雲端時代來臨 結合異業共創「數位雨林」
「世界越快,心則慢。」為了打響4G開台,中華電信請來國際巨星金城武擔任代言人,只見廣告中金城武穿著復古西裝、寫毛筆字優雅演繹「慢活」,但檯面下中華電信卻展開快速改革,不但要與全台700位經銷商進行串連,還喊出「影、音、導、遊」(高畫質影片、音樂、導航、遊戲)的口號,要和3G協同合作,在年底讓4G達成40%市佔率用戶目標,並用既有的另外三個服務──固網、MOD、光世代,發揮整體競爭優勢。中華電信還將透過中華電信研究院開發創新應用,包括穿戴裝置、物聯網、行動支付、智慧運輸系統等。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說,以往中華電信獨大,就像沙漠中的綠洲,現在要轉換為「數位雨林」,讓各產業進入中華電信搭建的平台,共存共榮。
「雲端及物聯網這兩大趨勢會持續發展,功能面也會依需求而不斷開發出來。目前4G還未到全面化的應用,但只要需求達到一個滿足點,所有的應用都會如雨後春筍般快速冒出,屆時創意就會變得非常重要,中華電信與異業之間的合作,還是有無限的想像!」面對未來,桃園營運處總經理陳清培期許,台灣軟硬體商共襄盛舉,共同提升台灣雲端產業競爭力!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