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科技廠房,除了每日產值高,營運中斷的損失可能動搖國家產業在全球競爭力,其廠內設備、半成品、成品的價值也都極其昂貴,甚至還具有高度的機密性,加上廠內囤積大量易燃性、可燃性氣態與液態的化學品,因而具有風險高度集中的特點,因此對其安全管理,可說是相當重要,也亟須專業規劃。本文就透過擁有豐富國際級科技大廠安全系統建置規劃實績的香港商迪堡太平洋(Diebold)的經驗分享,來一窺當前高科技廠房安全系統設計與整合的重點…… |
|
|
接軌全球大廠系統是當前常見的整合任務
對於近幾年台灣高科技廠房的安全管理趨勢,迪堡太平洋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廖崑岡指出,由傳統的安全部門轉向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資訊技術)部門主導,由分廠、衛星廠的系統各自獨立到相互整合,是目前最顯著的特點。由於台灣的科技廠或多或少跟全球性的科技大廠都有上下游的關係,因此其安全管控系統甚至會被納入這些國際大廠的地區管控中心乃至於全球管控中心之下,也因此系統整合商在為這些科技廠進行安全系統規劃前,還必須先了解其上、下游或隸屬的全球性大廠的安全規範,不同的標準層級,對於規劃的要求大不相同,標準越高投入的成本和細節的要求都會越高。廖崑岡強調,作為安全系統的整合規劃廠商,當前在科技廠房案場最常見的任務,就是去協助這些本土廠家跟全球性集團大廠接軌,協助他們在安全管理的機制上符合國際大廠的要求。
門禁是科技廠房的防護關鍵
那究竟什麼是高科技廠房的安全管理核心呢?迪堡大中華區安防事業部業務經理吳彥輝表示,如果以防護層面來看,科技廠房管理的關鍵是門禁,因為科技業具有機密資訊保護(Proprietary Information Protection,PIP)的規定,因此它的門禁系統不只是如同於其他案場一般,與差勤系統結合,提供即時人員進出資訊,讓差勤管理更即時,還必須在進出管理上具有與金融業和軍事單位差不多嚴密的防範和把關。
在進入廠區前,人員身上的3C產品一般就會先被警衛給沒收,如果要帶進去,設備上的所有鏡頭和插孔都會被貼紙貼起來,出來也還要再經過盤查;而廠區內,一般則會進行不同機密層級的區域劃分,以及依循不同保密層級設置重重門禁關卡。雖然不同科技廠間的管制規範不盡相同,不過粗略來說,一般出入口、電梯、車道、停車場等區域的門禁都是較為初階、簡單的,因為主要是為了基本的人員、車輛的進出管控,至於實驗室、無塵室、研發中心、機房、財務室、檔案室、物料存放處、化學品儲存空間,由於具有高價或高危險物品,因而成為重點管制區域,門禁在設置和設計上就會比較繁複。值得注意的是,門禁系統必須與企業人事系統相整合,以自動依人事異動調整門禁權限,而各門禁之間的距離和空間範圍,除了遵循業主及與其相關的全球性大廠的要求,還必須參考國內的消防規範。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門禁卡作為觸發,監控攝影機連動擷取影像進行身份比對、確認,是最基本的門禁驗證模式。」吳彥輝說,有的則直接採用虹膜辨識、指紋辨識、指靜脈辨識等生物辨識技術(Biometric)作為身分判別和感應,而高機密層級的門禁驗證往往不只一種,一般而言,機密層級越高,門禁的驗證模式往往就會越多,甚至還有體重偵測的驗證模式。此外,在門禁設計上,一道門是最初階的防護,機密性較高的區域,通常都會安排兩道門以上的多重管控。其中在判定只有一人或特定身分的人員通過前一道門禁,並且前一道門禁已緊閉的情況下,下一道門禁才會開啟的「防尾隨機制」,是最常運用於最高機密層級區域的門禁規劃。除了「驗證—開啟」這樣的邏輯設計,與防盜警報連動的層層反鎖功能,則是另一個科技廠房常見的門禁功能應用,這對於竊取昂貴物材與機密資料的內賊,具有極佳的攔阻效果。
只是,物材管理僅僅依靠科技設備是不夠的,畢竟設備存在著誤判的機率,因此還需要其他措施進行輔助。吳彥輝舉迪堡曾經接過的一個科技廠房案子為例,該案場管制的物材是純度99.9%的金線,原本他們計劃在金線統一存放處的出入口設置一個金屬探測門,以防止有內賊將其攜出,然而由於純金的傳導太好,探測門竟然不太能感應到,需要手持式金屬探測器貼近掃描才能感測,這無疑成為管理上的嚴重漏洞,因此後來他們為該案場建立隨機抽檢機制,在出路匝道設置隨機亮起的警示燈,並安排保安人員輪流駐守,當警示燈亮起,保安人員就拿手持式金屬探測器進行攔檢,由於沒有辦法確定保安人員何時會進行抽檢,對於內賊於是產生良好的嚇阻效果。這樣的措施一經實行,因為成效頗佳,也獲該案場的管理總部的肯定。
除了物材管理,安全管理也是廠房門禁的重點,尤其是針對災變的因應上。吳彥輝強調,一般消防警報觸發,門禁最基本的反應是全面開放以利人員疏散逃生,不過由於有些廠區存在著易燃氣體與物體,甚至是有毒物質,因此首要的考量反而是緊閉防火門,阻絕外部,以防災變事態的擴大。只是這樣的反應作為,依據台灣的消防法規的規範,必須先判定該緊閉的空間已然淨空,沒有任何人員在其中始可進行,而這有賴可感測人員存在的感應裝置與門禁連動。
科技廠房的影像監控
談到高科技廠房的安全管理,另一個不能忽略的重要系統就是影像監控系統。廖崑岡表示,一般廠區的監視區域可分為4種類型,第一類是廠區周界的監視,主要是防範外賊翻越圍牆入侵,通常需要運用智慧影像分析(Intelligence Video Analytics,IVA)技術的電子圍籬功能,沿著廠區四周劃設警戒範圍,一旦有目標穿越警戒區域就將畫面傳回管理中心的螢幕,並發出警報通知;第二類是大廳、走廊、公共區域的監視,這類區域的監視需求較為單純,除了一般的影像攝錄,或可搭配一些行為辨識的IVA技術;第三類和第四類監視區,則分別為電梯、車道等一般的進出管制區域,和實驗室、物材室、機房、財務室等高機密區域,這些區域的監視系統需要有與門禁搭配的人臉辨識和車牌辨識技術。根據過往的案場經驗,廖崑岡認為,採用把影像拉到後台系統分析,且囊括各式各樣的辨識功能的全方位IVA,往往因為攝影機的裝設角度、受到日照等環境因素的干擾,而存在著高誤報的情況,因此在進行相關建置時,不如針對個別的影像分析需求,採用特定專用的前端式辨識攝影機,因為該攝影機的辨識技術是限制於特定用途,架設角度也有所限定,再加上分析作業位於前端,能夠更為即時反應,因而將有效降低誤判,提高精準度。
在防災安全方面,廠房的影像監控系統同樣需要與消防警報連動,以確保管理人員在災變發生時即時監控狀況,做出最迅速的應變。
除了用於安全管理,影像監控系統在科技廠房還被運用於生產線的監督,這方面可透過於高處架設360°全景攝影機,掌握空間全局動態,並在作業平台裝置工業專用的高清攝影機,近距離的監管作業流程,確保產品品質和機台運作正常,以及防範生產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安全問題。廖崑岡補充說,隨著「工業4.0」、「智慧製造」的口號被提出,現在更有人倡議把安全系統跟生產線上的感測系統相結合,這牽涉的就不只是影像監控,還包含了溫、濕度、氣體感測與資訊擷取等環境監測系統的佈建,雖然目前這兩者各有領域內的專業廠商主導,但相信在未來相互整合會是趨勢。
廖崑岡也提醒,由於當前絕大多數高科技廠房的監視攝影機都已走網路化、高清化了,僅有極少數採用類比高清的攝影機,因此網路頻寬的負載上限、流量分配,以及後端的儲存空間的有效運用是一個必須被優先考量的問題,也是在建置影像監控系統時的首要顧念。
安全系統的網路應獨立
「隨著安全系統的網路化,目前本土廠商比較常見的作法是把安全系統的網路跟一般的IT網路結合在一起,賦予IT和資訊管理人員最高的管理權限,由他們來兼管安全系統,但這其實很不理想,一來使得安全系統必須和IT網路分享頻寬,可能影響系統的效能表現,二來因為IT人員對於系統太熟悉,如果監守自盜,一點辦法都沒有。」廖崑岡認為,要做到真正高度的安全管理,應該要讓安全系統有獨立的網路架構、獨立的伺服器機房,甚至建構異地備援機制,當機房故障時,遠端的管理中心或他處的備援伺服器能隨時接手。另外,安全系統機房的安全權限也要設在最高,不但要有更多的攝影機監控以及門禁管理,還要由專職的安全部門來看管,即使是IT人員、建置或維運廠商都不能獨自進入,而必須有安全人員授權、陪同才可以進出。這是全球性大廠目前在安全管理上的做法,隨著這些大廠開始陸續要求,廖崑岡相信它也會是台灣科技廠房在安全管理上的未來走向。
台灣科技廠房安全系統規劃的常見問題
不過,對於系統整合商來說,在為高科技廠房進行安全系統規劃時,最常碰到的問題,莫過於是部門與部門的意見衝突。吳彥輝指出,不管是安全部門與IT部門的爭執,廠務部與總務部、生產管理部的立場分歧,往往都會影響著安全系統的規劃方向。面對這種情形,他們通常會參考國外類似的衝突案例,尋求解決之道,不過更重要的是,系統商本身也需親身了解廠房的實際環境和真正需要,以自身的經驗和專業,為紛爭提出建議,當然最後的方案,終究仍必須由業主決斷。廖崑岡則強調,如果是全球性科技大廠和它的衛星廠,通常安全部門比較有權去做決定,一個規範、命令下來,就能定調這種爭端,甚至還會不斷推出新的安全標準,要求其他部門配合。
然而,比起部門間的意見衝突,真正讓國內系統整合商困擾的,恐怕是本土廠與國際大廠接軌整合時,業主對於保留特規舊系統的堅持。「通常本土業主都會希望盡量延續原有的操作方式,但是他們被納進去的新操作平台,未必有辦法百分之百與原操作設備密合、相容。」吳彥輝進一步說明,最主要是因為本土廠商過去喜歡採用客製化、獨規的系統和設備,而與國際大廠採用的全球通行、標準一致的套裝軟體系統,有著極大的差距。通常,系統整合商會盡量遵照業主的意願,只抽換系統,努力保留硬體設備,只是很多時候原設備的規格太過特殊,根本無法沿用,即使部分設備能夠透過撰寫溝通邏輯的小程式去觸發反應,然而長遠看來,如果未來系統一改版,過去的整合努力勢必又成泡影。
「這是台灣安全系統建置常見的現象,也是我們長期以來所提醒的。」廖崑岡認為,安全系統的客製化,不但造成未來整合的困難,往往還導致該系統將來的維運和更新能力,僅掌握在當年量身訂做系統的少數系統商手中,如果這些系統商收攤,或者主事者後續沒有技術傳承,更會造就「系統孤兒」的誕生。相較之下,套裝軟體不但系統穩定,擁有全球的使用經驗,規格也統一,在整合上容易找到相關配套,加上版本定期同步更新,後續不需仰賴特定技術人員開發、維護,以長期維運來思考,實際上是比較值得投資的方案。吳彥輝強調,客製系統在建置時期或許能為業主節省一些預算,但是後續的維運和整合,往往會讓業主連本帶利把過去所省的預算加倍吐回。
工序與工法是維繫系統穩定的關鍵
有鑑於許多科技廠房的業主,在招標、選擇系統整合商時,除了在功能與價格上提出要求外,往往忽略或無從去把關系統整合商的執行能力和品質,因此廖崑岡和吳彥輝也特別提出了他們的建言。廖崑岡認為,每個專案的驗收時間,僅是短短的2、3天,業主其實很難去證明系統的長久穩定性,但是如果系統的建置擁有符合邏輯、符合施作步驟和標準的工序和工法,則必然會有一定程度的穩定。因此,廖崑岡建議,業主在選商階段,可以請系統整合商先提出自家針對該案場規劃的工序和工法,提出如何拉線、配盤的圖說,從其是否使用端子台等方方面面對細節要求的嚴謹程度來做出評量。吳彥輝也指出,對於工序、工法的要求,其實是國外科技廠選商的常態,無論是系統的安裝、施作細節,甚至針對不同環境採用不同的工法,國外大廠往往會訂定出一套標準作業規範,只有在作業上有能力符合標準的系統整合業者和工班才能參與。
廖崑岡強調,高科技廠房的案場,尤其是與全球性大廠相關的案場,要用什麼廠牌的門禁系統、監視攝影機、安全管理平台,甚至要建構怎麼樣的安全管理機制,業主本身很多時候早已決定,因此他們真正需要借重的,其實是能看見原管理設計的漏洞,將管理規劃改善的更好的整合經驗,以及能夠讓安全系統長久穩健運作的工程能力。比起其他,這兩點實力,無疑才是科技廠房的系統整合業者的真正價值所在。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