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RFID計畫 安全管理成效斐然 |
| |
|
| |
|
 |
6015 |
|
| 最後更新時間:7月 | 7日 , 2022 |
|
| |
 |
 |
|
|
| 教育部多年前推廣「校園安全應用RFID計畫」,許多專業團隊運用RFID技術與人性化設計,提升學生安全及輔助學習。究竟成果如何?有哪些值得借鏡之處? |
| |
教育部於97學年度推行「校園安全應用RFID計畫」,目的是透過RFID(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協助特教學校與國民小學,邀集北中南三區、共9所大學參與計畫。本刊實際走訪嘉義中正大學,邀請RFID專家熊博安教授分享「校園RFID計畫」的建置經驗與成效。
熊博安教授表示,該校團隊先建立一套SOP,規劃RFID應用情境,每個情境再訂出管理者、參與者(師生)、維護者等角色與權限。主要的作法是,由學童攜帶RFID標籤(例如數位學生證或腕帶),而校內廣設RFID讀取器,就能隨時讀取學童的位置行蹤。
值得一提的是,通常門禁是採用被動式RFID、而監控則採取主動式RFID,但為了兩者兼顧,教育部希望學校裝設主動+被動「複合式(COMBO)RFID感測系統」,雙管齊下。
嘉義特教學校與嘉義大學附小的重點建置如下:
重點1:學生宿舍點名管理
特教學校大約有50名住宿生,有些學生會賴床、遲到、躲在宿舍,讓老師找不到。因此,校方裝設9台主動式RFID(約30公尺)讀取器,可以主動讀取學生身上的RFID標籤,即時定位追蹤,協助老師掌握學生行蹤。
曾經有住宿生偷溜出去玩耍,所以校方用被動式RFID讀取器,偵測學童是否在宿舍內;另以主動式RFID讀取器與紅外線技術,偵測學生爬牆行為,除了聲光警示外,還可立即通報舍監或相關人員。
重點2:上下學及在校行蹤通知
讓通勤生攜帶主動式RFID標籤,並在學校各個出入口設置RFID讀取器,以便記錄學生到校及離校時間、明確位置。如果學生到校或離校時間異常,系統就會發送簡訊通知學生家長。
重點3:校園危險區域管理
特教學校有一塊巨石藝術品,擔心學童攀爬失足,因此建置RFID讀取器和「有向」天線,此天線只偵測單向的危險區域,並裝設喇叭做為警示。嘉義附小的回收廠附近地面偶爾有釘子、碎玻璃,具有危險性;大樓屋頂也常有學童逗留嬉戲,還有120公分高的矮牆、停車場等多處危險區域。在這些危險區域佈建RFID讀取器,學童推門進入頂樓時,運用紅外線網路攝影機,搭配主動式RFID,由系統偵測辨識學童。並在讀取器與通報單位之間建立連線,通知警衛、導師或學務處人員立即上樓處理。
重點4:學生倒垃圾路線追蹤
特教班老師訓練學生下午四點去倒垃圾。從教室到垃圾場的路途中,小朋友常常迷路或跑去玩耍,讓老師找不到人。中正大學團隊實際觀察倒垃圾的路線,沿路佈建大約5顆讀取器,一旦學童沒有回教室,老師透過系統可查知學生去向。系統可精確計算出倒垃圾的路線和耗時,除了迅速找到學生,還有助於老師訓練學生。
重點5:校外教學點名系統
嘉義附小每學期舉行校外教學,為了避免學童脫隊走散,老師帶著手持式RFID讀取器,隨時注意學童的行蹤。(可設定只監控幾個調皮的學生),這套系統可連接管理軟體,具有報表輸出、統計分析等功能,用於校車點名也很方便。如果學童已經透過校車系統點名,老師可直接連接電腦,針對尚未點名的學童,早上再進行點名。
重點6:學生體溫異常管理
特教學校有一個班級,全班都是體溫不穩定的學童,需要特別照顧,並隨時留意體溫變化。廠商在TAG裡面嵌入RFID與體溫監控的晶片,讓學生戴在手上,但由於每個人手腕和實際體溫的溫差不同,必須逐一調校,相當費工。幸好成果顯著,幫了老師很多忙。
重點7:校園訪客管理
為了避免訪客進入學校後,滯留不去,對學生造成危險,所以要建立管理制度。先請訪客換證、戴上RFID標籤,這樣一來,警衛從監視畫面就可以知道訪客的行蹤。其次是建置人臉辨識系統,將一些可疑人物建檔,當這些人來訪,警衛可以辨識出來,嚴加控管。
整體來看,特教學校的RFID建置成效最為顯著,尤其是輔助學習的部份,許多情境應用延續至今。無奈教育經費有限,計畫實行兩年就中斷了,大學團隊與專業廠商合作開發許多前瞻性的應用,卻沒有延續下去、推廣到各縣市,實在令人惋惜。
時至今日,設備的維修保養也是一大問題。當時沒有編列維修保養的預算,後來設備損壞,校方沒有經費維修,廠商也不可能賠本修繕。藉由這些前導性的案例分享,希望提供各級學校可依循的指標,避免重蹈覆轍。
心得與檢討:
所有設備和管理平台都是網路化,經多次測試後穩定度良好。
資訊安全及人權隱私需要拿捏得宜,以免家長抗議。
資訊管理過於嚴密,反而造成大學團隊無法遠端協助處理問題。
家長擔心RFID電磁波會影響學童健康,實際測量後發現不會影響人體。
有些學校反應主動式長距離RFID容易受到干擾,以致訊號錯誤。
成本太高,點名系統的讀取器要價七、八萬,每個TAG一千多元。 |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