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搭上的是一台無法煞車的死亡列車 | 
              
                |  | 
              
                |  | 
              
                |  | 
              
                | 
                    
                      
                        |  | 
                              
                                
                                  |  | 2389 |  |  
                        | 最後更新時間:5月 | 12日 , 2023 |  | 
                  
                 
                   |  | 
              
                |  |  | 
              
                | 
 | 
              
                |  | 
              
                | 當所有人台中捷運事件全部甩鍋到建設公司吊臂掉落,似乎營造公司吞下了全部責任,就此結案。剛聽聞事件發生時,原以為是吊臂掉落在行進中的車廂上,殊不知看了新聞畫面後,令人為之震驚,原來台中捷運就是一台無法煞車的死亡列車。 | 
              
                |  | 
              
              
                |  
 智慧城市展剛結束,各個城市展出了先進的智慧城市科技,其中,軌道交通也是縣市政府亮眼的政績之一,尤其在普悠瑪事件過後,軌道障礙偵測也成了重要的參考指標,但台中捷運事件發生後,更令人震驚的,是台中捷運局的發言:「隨車人員反應時間只有13秒反應不及」。而這反應不及是誰造成的呢?
 
 從新聞畫面可以看到,吊臂掉落在鐵軌時,列車還有乘客在上下車,保全人員聽到巨響,回台看到吊臂呆住了,上前確認是吊臂,趕緊用無線電通知,並趕快跑到車邊去揮手通知隨車人員,這一系列的動作很明顯的表示,保全人員已經反應了,但能怎麼辦呢?某政論節目的XX娟在節目中還建議,我們是不是要設計一個緊急手勢,隨車人員看到這個緊急手勢,就不能開車,更令人傻眼。
 
 
  圖:車輛還在站體內,吊臂已經掉落(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圖:民眾開始上下車,保全此時聽到聲響(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圖:保全前去確認,隨車人員探頭確認是否還有人在上下車(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圖:保全揮手通知隨車人員不要開車(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圖:保全只能眼睜睜目送車輛離去(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接下來新聞畫面帶到車廂內,隨車人員看到吊臂橫躺在軌道上,緊急拿出無線電通知行控中心,同時,「在腰間的隨車腰包找鑰匙」,是的,沒錯!她在找鑰匙,因為緊急停車按鈕是鎖在箱體內,必須要鑰匙才能打開。13秒要找到鑰匙,開啟箱體門,再按下緊急煞車按鈕,當然來不及,所以大家都遵照著SOP走,完全沒有責任,結案。
 
 
  圖:緊急按鈕鎖在作業板內(翻攝自TVBS新聞畫面)
 
 無人駕駛是智慧交通很重要的一環,或許車體原出廠設計就是如此,但所謂的專家們難道都沒有建議過嗎?誰家的車輛會把煞車鎖在箱體裡面呢?上個世紀的火車都知道有一個緊急煞車閥,即拉即停,2023年的高科技無人駕駛的捷運列車竟然把煞車鎖在箱體裡,行控中心也無法遠端停車,這真是令人嘆為觀止的設計,台中捷運公司還臉不紅氣不喘的解釋「13秒來不及反應」。
 
 從普悠瑪事件到吊臂掉落捷運事件,每一次都是發生過後才來討論、探討、研究、改進。試問當初設計規劃的專家們呢?學者們呢?設計出一套無法緊急煞車的捷運系統,站台跟隨車人員溝通要用揮手溝通,AI、5G、WiFi、藍芽、緊急求救、廣播通通都不見了。人員只能像熱鍋上的螞蟻驚慌失措,然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搭的車撞上去。
 
 科技是為了服務「安全」,有了「安全」才會有幸福生活,吊臂或許有罪,但明天換成路樹、斷軌、橋體塌陷,就沒有建設公司替你背鍋了。中捷的董事長在記者會還要大家拍拍手鼓勵搶通的同仁,同仁很辛苦,但隨著搶通完成,一輛輛無法煞車的列車就可以再一次繼續衝鋒了。
 
 轉自TVBS新聞畫面
 
 
 
 |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