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盤商的故事 | 
              
                |  | 
              
                |  | 
              
                |  | 
              
                | 
                    
                      
                        |  | 
                              
                                
                                  |  | 777 |  |  
                        | 最後更新時間:9月 | 4日 , 2025 |  | 
                  
                 
                   |  | 
              
                |  |  | 
              
                | 
 | 
              
                |  | 
              
                | 午後的陽光斜照在工業區的一角,倉庫裡堆滿紙箱與貨櫃的味道。老李坐在辦公桌前,盯著那疊厚厚的進貨單,眉頭緊鎖。數字擺在眼前,卻讓他心裡發冷──毛利只剩下過去的一半不到。二十年前他踏進安防監控產業,靠著代理品牌一度風光,工程商來拿貨時會仔細聽他介紹規格與特色,但如今情況完全不同,客戶只剩一句話:「這台多少?隔壁比你便宜50,能不能再低一點?」那一刻,他感覺自己不再是專業的供應商,而只是被逼著不停砍價的送貨司機。 | 
              
                |  | 
              
              
                |  
 真正的轉折點發生在十多年前,當時海康、大華等中國品牌如洪水般湧入台灣市場。他們的產品便宜得驚人,功能卻不算差,對習慣靠毛利過日子的盤商來說,是又愛又怕的來源。愛的是進貨便宜,可以短時間內吸引客戶;怕的是一旦打開價格戰,誰也全身難退。果然沒多久,市場價格一路下探,工程商與業主不約而同的不再看品牌,只在乎價錢。老李仍記得某次替一間中型工廠報價時,拿出的台製品牌方案立刻被丟回來,對方攤開一張海康的報價單,硬生生比他低了三成。那一刻他明白,不進這些品牌,就等於退出市場。於是他也開始販賣陸系產品。
 
 然而,真正讓老李心寒的,是原廠的態度。過去的合作模式單純,原廠依靠盤商吃貨,盤商則靠代理權益獲得獨家保護,雙方相互依存。但隨著業績壓力越來越大,一些原廠開始破罐破摔,直接跳過盤商去找下游工程商與系統整合商。幾次老李辛苦耕耘的客戶,最後卻被原廠業務直接拿下。那種被背叛的感覺刺得他透不過氣,也讓他終於意識到:原廠已經不再可靠。盤商之間慢慢形成共識,以往吃量拿代理的榮景不再,信任基礎徹底崩解。
 
 在這樣的環境下,越來越多盤商開始思考自救。老李也加入了其中,他開始找OEM代工,把產品換上自家Logo,再重新包裝推出市場。「這是我們自己的品牌,保固我們自己負責。」他開始這樣向工程商推銷。雖然大家心知肚明,裡面的核心技術與其他品牌無異,但至少,這讓老李能維持一點掌控權,不必再擔心哪一天被原廠直接奪走生意。只是經營自有品牌並不輕鬆,行銷、售後、庫存管理全都得自己扛,他甚至得學著設計型錄、建立網站、舉辦說明會。日子比過去辛苦得多,但至少,他心裡踏實了一些。
 
 
  
 然而,不管老李怎麼努力,自有品牌依舊難以拉開差距。最大的枷鎖在於晶片。現今大部分監控產品的核心幾乎都來自聯詠,因為政府的抗中政策,讓這家半導體公司壟斷了市場,無論是歐美品牌、中國品牌,還是台灣盤商的自有品牌,十之八九都用它的方案。「換了外觀、換了Logo,但裡面的心臟都是一樣的。」老李苦笑著說。這意味著產品之間幾乎沒有差別,解析度、夜視、壓縮技術都大同小異,唯一能比的就是價格。工程商心知肚明,報價時常常只剩一句話:「你這台用的也是聯詠吧?那別家比你便宜,你怎麼說?」晶片同質化徹底鎖死了市場差異化的可能。
 
 說到抗中政策,諷刺的是,這政策在通路市場完全無感。公共工程與大型標案明文禁止中國品牌,確實讓專案市場出現變化,歐美品牌與少數台灣廠商因此受惠。但這些規範對於社區、商店、工廠的業主來說毫無意義,他們只在乎「便不便宜、能不能馬上安裝」,至於產品來源在哪裡,沒有人在意。盤商與工程商同樣務實,只要能供貨、能賺,就不會理會政策口號。於是專案市場與通路市場逐漸走向兩個世界:前者受政策左右,後者自成一格,穩定卻死氣沉沉。
 
 通路市場的沉默還有另一個關鍵:缺乏波動。價格早已探底,產品因晶片高度集中而毫無特色,再加上原廠與盤商之間的信任瓦解,導致整個市場進入一種低溫卻穩定的平衡。大家都還在做,因為監控需求不會消失,但沒有人再期待爆發性成長。盤商之間甚至形成一種微妙的默契,不再拼命打價格戰,而是各守一方,維持脆弱卻穩定的版圖。老李有時候也會跟同行閒聊,大家異口同聲地抱怨:「這行就是只能做,卻難賺。」有人附和:「但不做也不行,畢竟需求還在。」話一出口,彼此對望,最後都只能苦笑。
 
 
  
 老李的故事,說到底,就是一群盤商在夾縫中掙扎求生的故事。從中國品牌進入、價格見底,到原廠破罐破摔,再到盤商自救轉型,最後又被晶片同質化鎖死,一切像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比賽。政府的政策在這裡毫無力量,產品創新缺乏動能,市場變成一潭湖水──不會乾涸,但也再也掀不起浪花。對老李這樣的盤商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撐下去,撐過今天,再想明天。因為在這個市場裡,沒有人能保證自己能贏,但離開的人,注定什麼也得不到。
 
 | 
              
                |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