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創新智慧停車無紙化與隱形防火牆 |
|
|
|
|
 |
256 |
|
最後更新時間:9月 | 23日 , 2025 |
|
|
 |
 |
|
|
在城市治理的眾多面向之中,交通停車始終是最貼近市民日常的議題。台中市推動全台首創低位影像智慧停車無紙化措施已於9月8日正式啟用,不僅從停車收費的角度出發,更將環境美學、安全管理與公共安全納入思考,成為結合智慧與安防的新典範。 |
|

圖:台中市推動智慧停車無紙化政策,與北市交流相關設備技術/台中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減法設計,讓停車場回歸城市景觀
一般人對停車收費設備的印象,多半停留在佇立街頭的收費柱,雖然功能齊全,卻往往與都市景觀形成衝突。台中市交通局推出的「低位影像辨識設備」,則嘗試跳脫既有框架,導入所謂「減法概念」。顧名思義,減法概念就是在確保功能完整的前提下,盡量去除冗餘、降低存在感。設備不再需要高聳的立柱,而是以無柱、低位的形式,安置於道路環境之中,與街景、建築外觀自然融合。這樣的設計,不僅讓人行空間保持流暢,更減少對都市意象的干擾。
據交通局說明,這套設備能夠精準辨識車牌,直接計算停車費用,並與線上支付串聯,減少傳統紙本繳費單的使用。對市民而言,少了找零與等候的麻煩,停車流程更直觀流暢;對城市而言,則意味著紙張消耗與人力成本的降低。目前,該設備已在西屯區國家歌劇院周邊六條道路率先導入,其周邊空間對美學的要求極高。低位辨識設備恰好展現了「隱形存在」的特質,既提供交通服務,又不喧賓奪主,反而成為一種科技融入生活的示範案例。
AI模糊處理,守護隱私的智慧技術
當影像辨識技術被大量應用於公共環境時,市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個資安全。監視鏡頭雖然方便,但也可能帶來隱私外洩的疑慮。台中市交通局局長葉昭甫特別強調,這次的低位影像辨識設備,內建AI模糊處理技術。所謂AI模糊處理,就是在辨識車牌與停車資訊的同時,將與收費無關的影像資料自動模糊化或即時刪除,確保行人面貌、車內狀況等敏感影像不被保存或濫用。這樣的技術應用,讓停車管理不再與「監控」劃上等號,而是以「服務」與「保障」為核心。

圖:台中市9月8日推動智慧停車無紙化,首波於歌劇院周邊等6條路段上線啟用/台中市政府交通局提供
葉昭甫指出,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多重優勢:一方面能提高停車收費效率與準確性,另一方面也呼應了現代城市治理必須兼顧隱私權的國際趨勢。換言之,這不只是交通局的一項技術更新,而是一種政策價值的展現——如何在智慧城市與人本社會之間,找到平衡點。
隱形防火牆,電動車世代的安全解方
另外,隨著電動車普及,電動車停車安全問題也悄然浮現。電動車一旦發生火災,其燃燒溫度與持續時間遠高於傳統燃油車,若停放空間緊鄰,火勢往往難以遏止。台中市率先在電動車格旁設置0.8公尺消防間隔,被形容為建構「隱形防火牆」。這樣的間隔設計,看似簡單,實則經過縝密考量。0.8公尺的距離足以阻斷火焰直接蔓延,同時預留消防人員鋪設防火毯或灑水管線的空間。更重要的是,它為車主與乘客保留了逃生與救援的走道,確保突發狀況下的黃金時間。
台中市府在設計上不僅止於「被動防禦」,更強調「主動預防」。透過規劃性的間隔,將風險控制於源頭,使停車場不僅是停放空間,更是符合公共安全標準的基礎設施。這項創舉在全國屬首例,也展現了台中市對電動車時代的前瞻思維。
老舊停車場翻轉,安全與美學並進
除了新技術的導入,台中市也同步展開老舊公有停車場的翻新計畫。過去不少市區停車場給人「陰暗、老舊」的印象,不僅燈光不足,動線複雜,也容易成為治安死角。市府希望透過智慧管理系統、動線重整與場內美化,讓空間明亮安全;同時結合藝術裝置或景觀元素,賦予停車場「城市新地標」的角色。當停車場不再只是功能性的設施,而是成為安全、舒適甚至具美感的公共空間時,城市整體的生活質感也隨之提升。
在智慧城市的藍圖裡,停車管理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但卻最能讓市民切身感受到差異。當你停好車,不需要再抽取紙本繳費單;當你走過街頭,視線不再被收費柱阻擋;當你駛入停車場,不必擔心陰暗角落的危險,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正是城市進步最直接的體現。台中市透過這些創新措施,為智慧交通與安防科技開啟了一條新道路。它不只是一項技術的升級,而是一種治理思維的進化:讓城市在效率與便利中,同時守住安全與美學,打造真正以人為本的生活環境。
|
|
※本文圖文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洽詢授權,請E-Mail至contact@aimag.tw[ iDS智慧安防雜誌聲明 ]※ |
|
|
|
|